为培养青年创新意识,激发科研热情,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中科院团委、科学传播局联合组织开展了中国科学院第四届“发现科学之美”图片大赛,大赛共收到75家单位的约670幅作品,最后评出一等奖6幅、二等奖18幅、三等奖36幅、优秀奖96幅,以及优秀组织奖20个。南京分院广大团员青年和科技工作者踊跃参与,共推报了56副作品参赛,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其中有14幅作品获奖,南京分院团委、紫金山天文台团委和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团委荣获优秀组织奖。
“发现科学之美”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交相融合,以艺术的视角记录科学研究精彩瞬间,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科学研究的魅力,极大地提升了广大青年对科研工作的热情与专注。南京分院团委将进一步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切实履行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职责使命,为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贡献青春力量。
一等奖作品:一亿年前琥珀中的马陆
作者信息:黄迪颖,南京古生物所
成像时间:2022年5月4日
图片描述:一亿年前缅甸琥珀中的一种马陆的激光共聚焦图像。
制作方法:将琥珀磨成极薄的薄片,离生物体(带马陆属未定种;Polydesmus sp.)越近越好,但不能破坏生物体本身,然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摄成像,显示了琥珀包裹动物的诸多细节,宛如现代生物的高清照片。颜色显示聚焦的远近,橘黄色较近,蓝色较远。另外,通过焦距控制,一些与生物体无关的杂质和其他生物可被排除。但右下方一个较大的气泡则无法排除。
一等奖作品:雷暴与星轨
作者信息:张钰恒,紫金山天文台
成像时间:2020年6月24日
图片描述:
此照片拍摄于秦岭群山之中,当晚爬山拍摄小镇星轨,却意外撞见远处山峰有一团雷暴云,时隔几秒便有闪电在云中闪耀,当即决定架设相机拍摄雷暴。由于山中夜晚漆黑,相机无法对焦,只能手动调焦一次次试曝光,经过几分钟艰难调试后,采用每张5秒曝光,拍摄100张照片并进行堆叠合成。最终成图有明显的三段式结构,上面为近十分钟曝光而形成的星轨,其形成原因为地球自转而造成的斗转星移;中间为百张照片中的数十道闪电合二为一,构成了绚丽的云中闪电;底部为远处山峰的剪影,其上的树木轮廓清晰。
二等奖作品:海上明月共潮生
作者信息:蒋云、李沛毅,紫金山天文台
成像时间:2022年3月20日
图片描述:陨石中的球粒是太阳系最初一至五百万年(1-5 Ma)内高温熔融快速冷凝形成的固体物质,记录了太阳星云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本作品是来自沙漠的非平衡型普通球粒陨石Hongshagang中的一颗非常罕见的复合球粒——一颗微晶球粒内部包裹了一颗斑状橄榄石辉石球粒。该结构外部由粒度很细的低钙辉石、高钙辉石、二氧化硅、Fe-Ni金属和陨硫铁组成,内部由橄榄石辉石斑晶、极细粒基质、Fe-Ni金属颗粒组成,两者相辅相成宛如夜空中一轮弯弯的明月。由于外部球粒含有大量的高钙辉石,将Ca元素赋予黄色后,整个“月亮”便显示出了淡淡的黄色,将S元素赋予橙色之后,更增添了这种朦胧之感;由于图中大部分为硅酸盐矿物,故将Si和Mg元素分别赋予蓝色和淡紫色后,整个背景就变成了深蓝色的“夜空”;将Fe元素赋予白色后,陨石中的Fe-Ni金属就像“夜空”中一簇簇缥缈的“云”;将为数不多的Cr元素赋予紫色后,铬铁矿就像一颗颗紫色的“星星”,镶嵌在星空幕布之上。不仅如此,该“月亮”底部有一条白色的氧化金属脉,更像是位于水天相接之处绵延的“海平面”。璀璨的星空与辽阔的海面连成一片,把大海装点得格外美丽,远远望去,如同一幅“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画卷。
实验方法:首先利用扫描电镜(SEM)对Hongshagang陨石光片拍摄背散射图像,利用能谱仪(EDS)进行元素面扫描分析,将分析出的各种元素赋予不同的颜色。
三等奖作品:远古的赭甲舞士
作者信息:杨定华,南京古生物所
成像时间:2022年5月4日
图片描述:通过建模渲染的制作生动的展示来自远古的双角拟步甲之间互相博弈的瞬间。
制作方法:在ZBrush中,利用Z球雕刻昆虫的结构和表面细节,拆分各个部件的UV在SP中重新上色和绘制,再在Maya中渲染,进入Photoshop中合成和调整。
三等奖作品:主客体聚合物微球
作者信息:何良,苏州医工所
成像时间:2020年5月26日
图片描述:本作品通过一步聚合法制备了“树莓”状聚合物微球,主体微球尺寸较大且粒径均匀,客体微球尺寸较小、随机分布于主体微球表面,形成“树莓”状聚合物微球。
实验方法: 将苯乙烯颗粒预溶胀,然后加入有 EGDMA,AA 和 BPO在70 ℃下聚合24 h。将产物离心并用洗涤即可得到“树莓”状聚合物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