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线资源是一定范围水域和陆域空间结合的国土资源。长江岸线既是港口、产业及城镇布局的重要载体,也是长江的生态屏障和污染物入江的最后防线。作为整个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环节,岸线资源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功能,是长江水生态修复和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的关键所在。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座谈会上鲜明指出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优化已有岸线使用效率,把水安全、防洪、治污、港岸、交通、景观等融为一体,抓紧解决沿江工业、港口岸线无序发展的问题”;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湖北宜昌和荆州、湖南岳阳等地考察了沿岸企业搬迁、码头整治、护岸工程及湿地修复情况,强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针对长江生态修复的重大科技需求,中国科学院于2017年部署启动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重点项目“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调查与评估”(KFJ-STS-ZDTP-011),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牵头、段学军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北大学等单位参与。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采用高分辨率遥感,结合野外科学考察和现场监测,获得了长江干流(宜宾以下)岸线自然本底、资源条件、利用现状的系统数据,首次界定、划分了长江自然岸线的类型并摸清了面积1公顷以上的湿地空间分布现状,调查和评估了长江中下游(三峡库区至长江口)滨岸水环境与水生态状况,完成了长江“三生岸线”(生态岸线、生产岸线、生活岸线)划定并初步形成岸线管控红线划定方案,综合研究并揭示了长江岸线生态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长江岸线修复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近岸陆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改善,但局部区段呈退化趋势;长江干流滨岸水体呈中轻度污染,城市江段水质相对较差,中下游工业岸段重金属污染风险突出;滨岸水体浮游植物多样性较低,底栖动物物种结构趋简单化,水生动物多样性明显下降;长江干流未利用岸线资源相对丰富,但自然岸线人工渠化和工程干扰较大,对水生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的自然滩地尤为稀缺;长江故道湿地作为长江珍稀水生动物宝贵的栖息地,受到江湖阻隔和围垦,生态功能明显退化;长江干流岸线利用结构不尽合理,上下游之间缺乏协调,多种功能交叉干扰,部分岸段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
项目组建立了岸线资源分类体系、分级标准及调查规程,编写出版了《长江岸线资源调查规程》,可以为全国其他江河岸线调查与评价工作提供科学指导;项目建立了“长江岸线资源综合数据库与可视化管理平台”,将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公众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服务地方政府岸线资源管理工作;完成的岸线资源分级、功能分区以及自然岸线红线划定方案,可以为沿江各省市目前正在开展的“三线一单”划定工作提供支撑。项目阶段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农业农村部财政专项“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生态环境部“长江经济带战略环境评价”等工作中;根据阶段成果,项目组撰写了多份长江岸线资源利用与保护重大决策咨询建议,已呈报中央和沿江各省,其中部分建议已获得采纳;有关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成果被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项目阶段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应用与较大的反响,将有力地为实施长江经济带大保护与绿色发展战略提供科技服务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