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项目二“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管理与综合治理示范”启动会议在北京召开。
启动会由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杨桂山主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副局长赵千钧,生态环境部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项目综合示范基地浙江省嵊州市副市长丁贵,专项首席、中科院地理学院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葛全胜,专项监理、原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司长罗毅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院科发局、专项办相关主管,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沈吉、副所长段学军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城市环境研究所、长沙亚热带农业研究所、国科大等9家研究机构的课题负责人和研究骨干60余人参加了会议。
启动会上,项目负责人杨桂山首先汇报了项目立项背景、拟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目标、重点内容和预期成果产出及亮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专题汇报了“长三角大气环境容量与承载力测算方法与校验”内容。
丁仲礼副院长在讲话中首先强调,该项目立项对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立意和目标是高远的,关键是如何认真去做,如何去攻克有挑战性的难题,做出体现中科院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水平的工作。他指出,项目实施必须加强与生态环境部、地方政府、长三角一体化协作办公室等机构的沟通协调;要做出用得上留得下、便宜管用的成套技术装备和政府部门认可采纳的方案制度成果,形成美丽中国长三角示范样板,并推广应用到长三角以外的地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要敢于“啃硬骨头”,去挑战技术难题,如新型雨污分流技术等;要重视大气环境、水环境领域的模型研发和改进,加强规律研究和动态模拟预测,形成科学方案,特别是在科技支撑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要推动大气环境容量核算和联防联治工作平台研制,提升底层数据和清单的准确性,关注化学和动力等各种的叠加,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核算和减排精准度,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久战提供坚强技术保障。
崔书红司长在讲话中指出项目抓住了长三角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方面,目标定得很准。他希望中科院先导专项要与部委研究项目有所区别,立足补短板和研发难点技术,在重视技术先进性同时,重视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并分别就长三角大气、水、土壤和生态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和要求。
项目监理罗毅司长就环境协调管理机制与生态补偿、大气环境容量核算与工作平台在长三角区域大气环境联防联治中应用、污水处理技术与水专项相关研究的衔接以及相关环境数据获取与共享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严庆局长、葛全胜首席也分别对项目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丁贵副市长表示嵊州市政府将全力支持项目综合示范工程实施并做出实效。
“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管理与综合治理示范”项目是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 的一部分,项目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执行期5年。项目面向“美丽中国”建设中长期目标,针对长三角生态环境联保联治缺乏统一技术标准、方案、制度体系以及环境综合治理模式与成套适用技术的紧迫需求,重点开展区域环境功能监测与协同管理、区域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与生态补偿、区域大气环境联防联治立体探测与模拟评估、中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和中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示范5个方面研究。重点研发可供实际应用的长三角一体化面向污染源头控制的环境功能分级管控分区和生态保护格局方案;建立长三角统一的生态资产评估和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技术标准体系以及大气环境联防联治工作平台;构建长三角区域环境协同管理与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形成中小流域和城镇环境综合治理的系统解决方案、成套技术并应用示范,为“美丽中国”提供长三角示范样板。项目实施将有助于建立适合我国政策体系的区域一体化环境协同管理技术标准和制度体系,形成可推广应用的面向长三角中小流域和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模式与成套适用技术,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支撑能力。
丁仲礼副院长讲话
严庆局长讲话
葛全胜首席讲话
项目负责人杨桂山研究员汇报项目总体方案
王自发研究员汇报大气环境容量核算相关工作
会议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