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

南京土壤所在环境中镉的迁移转化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镉(Cd)是环境中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且活性强,对人类健康具有一定的威胁。环境中的氧化锰对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固定能力,是环境中Cd的主要载体之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军团队早期研究发现,在氧化还原交界面上,如:干湿交替的稻田、湖泊和海洋的氧化还原渐变带等区域,还原性物质如Fe(II)、Mn(II)可改变氧化锰的性质,形成次生矿物,进而影响氧化锰对Cd的固定(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 353:165-175;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9 130: 104932)。土壤中的还原性硫不仅可以有效还原氧化锰,还可与Cd形成络合物/沉淀,还原性硫的双重效应使土壤中Cd的归趋变得更为复杂,但其环境化学过程与机制尚不清楚。

  为此,王玉军团队对还原性硫(S2-、半胱氨酸)如何影响吸附于氧化锰表面Cd的形态转化这一问题开展了深入探究。研究发现:低浓度的S2-使Cd从氧化锰的空穴位转移到边缘位;高浓度的S2-使吸附于氧化锰表面的Cd转化为CdS沉淀。当pH较低时,半胱氨酸的加入使初始吸附于氧化锰空穴位的Cd释放到溶液中,一部分Cd转移至氧化锰边缘位;当pH较高时,高浓度的半胱氨酸使Cd从氧化锰表面解吸,释放的Cd被新生成的含Mn(III)矿物进行再吸附以及形成Cd-半胱氨酸沉淀。总之,Cd的形态转变由还原性硫所导致的氧化锰的溶解、产生的Mn(II/III)对吸附位点的竞争、Cd(II)与还原性硫形成沉淀这几种机制共同作用。Cd(II)从氧化锰表面的释放以及从空穴位至边缘位的转移会增加Cd的活性,而CdS以及半胱氨酸-Cd沉淀的形成会降低Cd的环境风险。因此,当氧化锰与还原性硫共存时,与氧化锰结合的Cd的生物可利用性和迁移行为会变得更为复杂。该研究结果对于预测氧化还原交界面上Cd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开展Cd污染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苏ICP备05004321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4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  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邮政编码:210008
联系电话:025-83367159 电子邮箱:office@njbas.ac.cn

南京分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