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参数核磁共振成像广泛应用于EOC与BEOT的术前无创鉴别诊断,但临床上主要依赖放射科医生的肉眼判断,主观性较大、耗时长且准确率不高(平均准确率74%-89%)。团队前期开发了一种基于影像组学的诊断方法(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OI: 10.1002/jmri.27084),取得了91.7%的平均准确率,但该方法依赖于人工勾画病灶靶区,无法完全克服主观、耗时等问题,临床应用受限。为此,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简俊明博士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多示例卷积神经网络的全自动诊断方法(见图1),分别构建了将T2WI,ADC及T1WI序列分别作为图像的红、绿、蓝通道进行融合的图像级多参数(EMP)模型;和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将T2WI,ADC及T1WI序列各自的预测结果进行整合的决策级多参数(LMP)模型。同时,团队还将EMP和LMP模型的诊断性能与六位影像科医生组成的专家团队(从业时间介于2-13年)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EMP模型与LMP模型都具有优秀的鉴别诊断能力,且后者准确率(88.4%)略高于前者(85.5%)(见图2)。此外,相比于六位影像科医生的平均水平(准确率79.7%),团队构建的EMP和LMP模型都具有明显优势(见图3)。
该研究的价值在于探索并验证了在不进行肿瘤区域勾画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在EOC与BEOT鉴别诊断上的价值。作为前期基于影像组学鉴别EOC与BEOT工作的延伸,虽然本研究中提出的模型诊断精度略有下降,但其摆脱了对病灶靶区精细勾画的依赖,客观性及稳定性更强,应用推广价值更高。借助该模型,放射科医生仅需确定肿瘤区域的最上和最下层面位置,便可实现全自动分类模型构建及预测。
该研究受广东省重点研究发计划等项目资助,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OI: 10.1002/jmri.28008)。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jmri.28008
图1 EOC与BEOT鉴别模型。(a)多示例卷积神经网络架构;(b)EMP模型与LMP模型。
图2 EMP模型与LMP模型性能对比。
图3 LMP模型与六位影像科医生的诊断能力对比。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六位影像科医生被分为两组:组1(2年,3年及5年),组2(10年,12年及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