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牵头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破解阿勒泰小行星陨落带之谜的论文。同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在其“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栏目中,以“一块太空岩石的诡异跳跃导致了地球上最大的陨石散落场”(A space rock’s weird skips led to Earth’s biggest meteorite field)为题报道了这一研究成果。
报道称,世界上最长的陨石带溯源已查明:一颗小行星以一定角度撞击地球大气层,并像“打水漂”的石头一样不断反弹,然后解体陨落。
自1898年以来,在中蒙边境的阿勒泰地区发现位置跨度达430公里的五块大型富铁陨石,组成了阿勒泰铁陨石带。2016年,经紫金山天文台科研团队研究确认,它们都是同一颗小行星的碎片,这颗小行星被也称为“阿勒泰”。
紫金山天文台牵头的最新研究分析了陨石的化学成分,并模拟了阿勒泰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可能方式。计算表明,这颗小行星的直径在4.2米到9.4米之间,从东南到西北以低仰角撞击。这颗小行星并没有直接坠落到地球上,也没有飞回太空,而是在分裂时跳跃前进——这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颗具有这种撞击轨迹的小行星。
《自然》杂志报道最后称:了解小行星可能撞击的范围可以帮助人类为宇宙碰撞的风险做好准备。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m8890
《自然》杂志报道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1765-1
论文报道链接:http://www.pmo.cas.cn/xwdt2019/kyjz2019/202206/t20220626_6466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