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新华日报】省院深度合作,破解“有高原无高峰”—— 专访中科院南京分院“掌门人”

  自1996年联姻以来,江苏省与中科院携手度过20多年超长“蜜月期”。省委、省政府和中科院都高度重视省院合作,形成每5年签订一轮战略合作协议的格局,至今已签订5轮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新华日报科技周刊记者了解到,眼下,被誉为科研“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的合作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即江苏所有县市区和中科院都有合作,中科院几乎所有研究所都和江苏省有合作,且合作成效位居全国前茅。2017年,中科院与江苏省合作项目达1500余项,当年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200余亿元。

  从项目到平台到生态, 省院合作“渐入佳境”

  30米长的金属管道笔直贯穿实验室,管道一侧连接数台设备,另一侧有电脑屏幕显示进度……世界首个纳米领域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站,即将在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建成,这为科学家制造出体积更小、运算更快的计算机和更加智能的机器人提供可能。“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站将提供一个开放的、通用的研究和开发平台,对地方经济、科技具有很强的带动与辐射作用。”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所长杨辉表示。

  通过光、声、电、磁、核素、电子等模态的融合,实现从埃到米、微秒到小时对生命体结构与功能可视化描绘与精确测量,进而破解生命与疾病的奥秘……“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苏州工程转化中心,是江苏省与中科院等牵手打造的又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中心一旦建成,将为我国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提供长期可靠的战略支撑。”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唐玉国自豪地说。

  像这样鲜活的省院合作实例,在江苏大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省院合作的二十多年,经历了逐步由小变大的过程,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成效不断提升,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告诉记者,从1996年伊始到现在,省院合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主要是与企业的成果项目对接阶段;第二个十年,进入成果项目对接与平台载体建设并重的阶段;如今,省院合作进入了全面精准对接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

  龙芯CPU、单晶衬底、碳纤维T800、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空天地一体化移动通信与计算技术产业化基地……20多年来,一批“高大上”的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生根;中科院先后派至江苏100多位科技副职,江苏也向中科院系统派出挂职干部,将技术、项目合作拓展为技术、项目和人员多方位合作,培养了一批复合型管理人才;推进以成套技术示范与转移、专项研发与联合攻关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江苏中心公司化实体运营,推动建立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配套的省、市、区子基金设立,打造更加优良的创新生态。

  “省院合作主要在服务地方重大创新发展战略、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等方面下功夫,可谓成绩斐然。”杨桂山介绍说,统计数据表明,近五年来中科院全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增销售收入为1.7万亿元,其中与江苏合作效益就占到近三分之一。

  省院合作模式尚需

  进一步开拓创新

  “不过,面对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和国家新一轮科技创新体系布局新形势,如何才能建立起高效、可持续的国立科研机构、地方事业研究机构,以及按市场化规范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等不同类型创新载体的运行机制体制,这样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杨桂山坦言。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中科院,省院合作除要为地方产业发展和新增经济效益作贡献外,更应为地方创新能力提升和重大创新发展战略实施服务。“毋庸讳言,之前中科院与江苏省的合作中,前者成效显著,但是后者有所欠缺,如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必须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瞻布局,其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也大大落后于合肥。”杨桂山说,希望合作双方今后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布局方面达成共识,更好地二者兼顾。

  科技成果由实验室到企业一般还难以快速形成规模和效益,尤其是前瞻性、变革性产业技术快速转移更是如此。“虽然社会风险投资和基金正在快速形成,但对于一些前瞻性、变革性产业技术及时应用还存在融资难、转移难的问题,也需要及时化解。”杨桂山分析认为,江苏经济相对发达,各地均已形成各自的特色产业体系和明确的产业创新发展方向,但受短期利益的驱使,省院合作在应对各地不分行业领域、不分产业主导方向的创新资源集聚渴求,助力地方创新战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努力破解科技与经济

  “两张皮”现象

  江苏是科教大省和经济强省,经济发展对科技教育事业既有旺盛的内在需求又有很强的支撑能力,但同时又存在两大短板:一是科技教育资源学科领域和空间布局分散,“有高原无高峰”;二是科技与经济联系不紧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杨桂山表示,针对上述情况,下一步省院合作希望能在更深层次上有所作为。

  我省明确提出了“两聚一高”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方略。南京也正在大力实施“121战略”,努力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为此,我们正合力推动江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杨桂山说,中科院系统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推动省市合力,聚焦信息、生命、材料和环境四大学科领域,汇聚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端研发平台以及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人才与团队,建设南京麒麟江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区,着力解决江苏科技创新学科领域与空间布局分散的现实问题。

  江苏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很强的经济实力,如何助力江苏完善创新生态体系,解决科技创新资源与现实生产力脱节的问题,是省院合作今后一段时期努力的重点方向。

  “为助力江苏创新生态体系完善,促进科技、产业和金融融通发展,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完善覆盖全江苏的中科院科技服务平台网络,探索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江苏中心市场化规范运营机制,建立线上信息发布查询线下技术经纪人贯通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推动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子基金落地等,以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努力让江苏成为中科院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核心区域,实现更高水平互利共赢。”杨桂山如此展望。

  本报记者 吴红梅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苏ICP备05004321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4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  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邮政编码:210008
联系电话:025-83367159 电子邮箱:office@njbas.ac.cn

南京分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