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国科学报】4亿年前“漂流瓶”找到“主人”

  本报讯(记者沈春蕾 通讯员陈孝正)几丁虫曾广泛存在于4亿年前后的海洋中,化石形似微缩版的“花瓶”,长期以来其生物学属性不清。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梁艳和唐鹏等人通过研究提出,几丁虫更可能是独立的生物而不是其他生物的卵。相关成果于7月31日在线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

  科研团队对美国上奥陶统两块微体样品中保存精美的新种Hercochitina violanasp. nov.的形态大小进行了无差别度量。研究结果显示,该种的壳体长度相差3倍有余,且壳表纹饰及体室下部的收缩随着壳体变长愈发显著,其形态差异似乎更接近纵向生长而非种内差异。梁艳表示,“这一现象与现下主流的卵或卵囊学说相去甚远。”

  为了进一步探索几丁虫形态差异的幅度及其生物学属性,研究人员收集整理了前人发表的57属(目前已知的所有属)378种几丁虫的最大最小壳长比,以及来自现代水生6门10纲45种无脊椎动物卵的大小差异值进行了类比研究。结果显示,当度量标本的数量足够时,几丁虫壳体的大小差异明显大于现代水生无脊椎动物卵的大小差异,说明其为后生动物的卵的可能性极低,更可能为一类独立的微体生物。

  梁艳指出,在对几丁虫的度量数据进行LOESS回归分析时,目前唯一报道有茧状标本的Desmochitina属的大小差异值相对较小,从形态差异的角度并不能完全排除其为某后生生物卵的可能性。

  相关论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98/rspb.2019.1270

    《中国科学报》 (2019-08-01 第1版 要闻)  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7/348274.shtm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苏ICP备05004321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4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  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邮政编码:210008
联系电话:025-83367159 电子邮箱:office@njbas.ac.cn

南京分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