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新华日报】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按下科技创新“加速键”

  “创新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先选项。”日前,中科院南京分院、中科院上海分院联合两地媒体,走访江苏各地科研院所,探寻长三角创新协同的“现实样本”,了解各地科技发展的合作与分工,也聚焦科技“国家队”如何规划三省一市科创“一张图”。

  聚焦前沿科技,合力服务国家需求 

  作为“天空地”一体化的重要方面,多媒体卫星系统凝结着上海、南京等地的科研智慧。11月17日,上海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主导研发的全球多媒体卫星系统α阶段A、B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采访中记者获悉,南京正在积极参与这一系统项目。

  “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参研单位,我们支撑β阶段通信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在中科院计算机南京创研院,该院卫星移动通信实验室主任刘垚圻告诉记者,我国正在筹建低轨卫星网络,未来,即便在偏远地区、沙漠、海洋,都可以实现信号流畅、通讯无阻。该项目的成功也将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中国卫星设计、制造、发射和控制的竞争力。

  承接国家重大需求,长三角加强协同,科技创新要素在区域各地流动、优化。当前,南京将中科院南京科教融合园区所在的麒麟科技城作为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区,积极推动“面向IT3.0信息高铁试验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宁建设。“融入国家科创体系,江苏必须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构建,才能实现与长三角各地形成更高层级的创新联动。”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接受本报采访时谈到,科技基础设施是决定区域创新高峰的关键性“指标”,国家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目前上海有8个、安徽4个、江苏3个。“成为国际创新中心,必须依靠大科学装置的集群式发展。”杨桂山介绍,当前,建设施工阶段的麒麟科学城将作为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区,部署中科院“一院四所”,优先发展信息通讯、生命科学、新材料以及环境产业,积极融入长三角“创新圈”,集聚更多国家核心战略科技力量。

  寻求“错位”发展,长三角优势互补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取得了不少成效。记者在走访技术研究院和企业时发现,不少企业科研院所已找到了自己的协同点。

  人工智能、医疗、安防、航空航天……激光所应用的领域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不可或缺的重大战略高技术,激光在经济、国防和科技等领域引领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作为上海光机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转化多项技术,孵化多家企业。

  “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上海光机所认识到这一点,便于2012年与南京共建了研究院。”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军告诉记者,上海光机所与激光研究院之间有明确分工,前者定位于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和重大基础研究,作为重大创新成果的“策源地”,持续输送原创性成果;后者承接这些原始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开展技术服务、成果孵化与产业化。激光研究院的建立,使得上海光机所原先多项难以转化或沉睡的科技成果,在激光研究院进行“二次开发”后成功获得转化,激光研究院研发的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技术成果转让给研究院孵化的一家企业——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依靠核心技术优势,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就取得快速发展,其估值超过3亿元。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苏州药物创新研究院作为上海药物所的延伸和补充,致力于建设国内领先新药研发技术支撑链条。“上海药物所瞄准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我们瞄准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原料药生产、制剂中试及上市生产。”该院副院长乔刚介绍,目前已经开展研发项目9个,引进孵化项目公司43家,研究院及孵化公司在苏州已形成400余人团队,累计申请及授权专利64件,5个品种获得新药临床批件。

  “长三角各地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不尽相同。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让我们在过去‘三省一市’的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整体的合作,这对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对江苏来说更是至关重要。”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曾表示,“创新合作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主流趋势,只要大家聚焦各自优势领域,就可以避免低水平竞争。只要大家加强协作交流,就可以避免无序竞争,从而推动长三角区域合作向纵深拓展。”

  构筑一体化生态圈,跑出创新加速度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如何按下“加速键”,亟待构筑一体化创新“生态圈”。媒体团在走访中发现,长三角不断加强对接融合,正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面促进要素流动,实现开放共享。

  关键技术的积极“流动”,浇灌出更多科研成果“并蒂开花”。在常州市科教城,记者看到,安徽最强实力的机器人科研团队于此“安营扎寨”,孵化企业、培养人才,输出成果。在园区展示厅,一身铠甲、布满关节的机器人“愚公”非常显眼,它是国内首个可以双足行走的全尺寸人形智能机器人,可以代替救援队步入火场、灾区。“愚公”的一身关键技术,如今都已应用在江苏机器人产业的各个方面。“2013年起,我们把运动控制、多传感信息融合、环境感知、人机交互等机器人领域的关键技术引进常州,累计为当地83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所书记、副所长孔令成告诉记者,如今机器人产业已经成为常州的一张名片,为当地培养500多名高端人才,助力常州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以开放的胸襟谋合作,降低创新成本,最终实现成果互利共享。2009年,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在常州设立了分支机构——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去年,常州团队合作研发的“受电弓闪弧诊断分析”技术,初步应用在上海地铁运维系统的检测设备中。“随着城市轨道的发展,对接触网各部的参数、取得电能的效率和安全性都有了更高要求,常州团队参与的关键技术研发造福上海地铁,将为安全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负责人刘从峰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频繁往返上海、常州两地,见证了上海“原始”技术激活常州光电科研,也看到常州成果“反哺”上海的鲜活案例,长三角携手同行,必能跑出有利彼此发展的创新“加速度”。

  “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圈’,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内在要求。”采访中,杨桂山谈到,未来希望在长三角相关的节点城市建立专业化的协作办公室,设立长三角联合创新基金,专门支持省市之间打破地域限制、开展协同创新合作的项目,涵盖基础研究、前瞻性技术研发、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等,通过创新基金的支持打造一体化的创新链。

  本报记者 王梦然 张 宣 文/摄

    来源:http://xh.xhby.net/mp3/pc/c/201911/27/c715553.html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苏ICP备05004321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4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  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邮政编码:210008
联系电话:025-83367159 电子邮箱:office@njbas.ac.cn

南京分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