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江苏科技报】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打造智能制造新高地

  ■本报记者葛思佳

  长三角正形成越来越活跃的创新生态圈,近年来科技创新合作取得了不少成效。近日,记者走访中科院常州中心,深入了解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深度对接常州产业特色,探索院地合作新模式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江苏中科院智能院常务副院长马炘表示,中科院与常州于2006年共建合作平台以来,江苏中科院智能院积极探索机制、体制创新,通过吸引多个中科院研究院来常州设立分中心;以研发平台为基础,形成“平台+公司+基金”的生态发展体系,探索形成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常州模式”。

  共享科技资源

    打造智能制造高地

  “这台日盲紫外辐射检测仪,可以检测电力系统输变电设备的缺陷,并确定准确的位置,实际应用中,可以大大提高输变电系统的安全性能。”来到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现场展出了虚拟健身系统、空间机械臂照明系统等众多前沿高科技产品。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负责人刘从峰表示,作为常州地区光电传感器应用行业的技术标杆,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以“光电感知与智能制造”为主要研发方向,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工业升级等产业,不断实现新成果的转移转化,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们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在光电传感及其应用技术优势,集中力量开发和储备一批拥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化培育项目,例如中红外森林火灾探测光机电系统、微重力模拟器、高光谱真空杜瓦、受电弓闪弧检测仪等产品。”据刘从峰介绍,去年,常州团队合作研发的“受电弓闪弧诊断分析”技术,初步应用在上海地铁运维系统的检测设备中。“随着城市轨道的发展,对接触网各部的参数、取得电能的效率和安全性都有了更高要求,常州团队参与的关键技术研发造福上海地铁,将为安全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刘从峰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频繁往返上海、常州两地,见证了上海“原始”技术激活常州光电科研,也看到常州成果“反哺”上海的鲜活案例,长三角携手同行,必能跑出有利彼此发展的创新“加速度”。

  加速成果落地应用

  服务社会民生

  “科技创新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创新成果的产出不仅要技术和专利,更要体现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助老助残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物联网城市智慧停车服务系统……江苏中科院智能院应用的领域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多地搭建的产业创新平台,正在共享科技资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痛点。

  中科院常州中心建立十几年来,成果不断涌现。在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展示厅,一身铠甲、布满关节的机器人“愚公”非常显眼,它是国内首个可以双足行走的全尺寸人形智能机器人,未来可以代替救援队步入火场、灾区。“愚公”的一身关键技术,如今都已应用在江苏机器人产业的各个方面。“我们研发的助老助残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针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与老人对先进康复设备和技术的需求,能实现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原地平衡踏步、跨越障碍物等典型的运动步态。”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所书记、副所长孔令成告诉记者,如今机器人产业已经成为常州的一张名片,为当地培养500多名高端人才,助力常州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2013年起,我们把运动控制、多传感信息融合、环境感知、人机交互等机器人领域的关键技术引进常州,累计为当地83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搭建区域创新平台

  集聚科技人才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江苏中科院智能院围绕工业大数据、智能传感与芯片、智能制造技术、智慧机器人、智慧健康等五大重点方向,集聚各方资源,主动对接上海、苏州等地,利用上海人才、政策、资金的优势,搭建了区域合作平台和政策服务平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横向交流合作,加强地区间企业的合作对接,已经形成部分高技术领域的新高地。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常州正着力打造独具竞争优势的人才发展高地。中科院常州中心创新平合的建立,吸引、集聚、培育了一大批各级各类人才。

  “研究所作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展厅与实验室常年对外开放,除了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突出作用之外,也培养了中小学生对于制作机器人的科研兴趣,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学生立志投身于科学研究和自然探索事业。”孔令成告诉记者,为了培养实践型、工程型高端人才,打造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型人才高地,先进制造所通过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州研究生培养基地,累计为长三角地区培养和输送高端人才500多名。

  面临当前国际产业及科技竞争发展日趋激烈,以及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机遇期,马炘表示,“我们将努力将研究院建设成为江苏省智能科学技术和智能装备制造领域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的重要基地,成为长三角产业应用技术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和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先进制造技术与高端装备产业领域人才培养与集聚的高地”。

    来源:http://www.jskjb.com:8081/xpaper/news/1153/2994/6951-1.shtml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苏ICP备05004321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4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  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邮政编码:210008
联系电话:025-83367159 电子邮箱:office@njbas.ac.cn

南京分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