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国科学报】寻访“水乡”墨脱水稻土

  ■杨顺华 文/摄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广泛分布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比如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和南方山地丘陵之间。可是,在那遍布雪山的青藏高原,也有这样一个地方被称为“西藏江南”,可以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8月16~17日,我们西线科考分队一行9人,进入藏东南林芝地区的墨脱县城,寻访“水稻土”。

  墨脱的平均海拔1200米,是青藏高原海拔最低的地方,号称“世界屋脊的低谷”。墨脱是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前流经中国的最后一个县。由于深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这里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雨量达2300毫米以上。南来的水汽使得境内的河流得以不断接受冰川融水,成就了墨脱名副其实的“水乡”美誉。

  与南方水乡不同的是,墨脱境内的河流切割深刻、水流湍急,多高山峡谷地貌。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水热资源丰富,非常适合水稻生长,墨脱人民在此修建了大量的梯田,引雪山融水灌溉,培育水稻。夏天一到,蝉鸣鸟叫,风吹麦浪,稻花飘香,物产丰富的墨脱呈现一派亚热带风光。

  由于山路崎岖、塌方不断,我们到达墨脱县城时,太阳早已淹没在群山之间,只露出一丝微光,整个县城笼罩在淅淅沥沥的雨中。

  翌日,我们沿陡峭的山坡盘旋而下200米,但见大片梯田出现在山坡上,目标样点隐匿在道路尽头的田野里。稻田里的水稻正在灌浆,有些稻叶已经泛黄,显露出向成熟转变的迹象。坡底是汹涌的雅鲁藏布江,周围群山苍翠,水汽十足,置身其中,仿佛世外桃源、缥缈仙境,真正地耕耘天地间。

  说来珍贵,这是我们此行在西藏考察的第一个水稻田土壤剖面。该样点位于中山山地地形上,海拔861米,母质为坡积物和洪积物,沿坡而下的硬化水渠为稻田的灌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据稻田主人次嘎介绍,高山流水为稻田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他们从未施肥,水稻的产量在800~1000斤/亩之间,稻田也已经耕作了约30年。

  这块稻田是否就是我们要找的水稻土呢?水稻土,是水稻生长的重要支撑,是经历人为灌溉耕作后发生了显著变化的一类人为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大部分水稻土可被归为水耕人为土。要想被判定为水稻土,必须要有在淹水条件下形成的人为表层(包括耕作层和犁底层),并且它还要满足一系列规定,比如人为表层的厚度要大于18厘米。

  根据我们对这个剖面的观察,我们划分出6个土壤发生层。由于过量的灌溉,表层(0~5厘米,灰白色)的砂粒含量丰富、黏粒含量极少。第二层的土壤黏粒含量突然增多,但也只有薄薄的5厘米。有意思的是第五层(约60~85厘米),这一层出现在剖面底部位置,却呈现出比其他层次更加深黑的颜色,表明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

  我们推测,在种植水稻之前,这片土地原属一片森林,开垦成稻田以后,原有的森林土壤的表层被覆盖在下方。长年累月,随水流而来的物质不断淤积,使得上层土壤不断加深加厚,原有森林土壤的表层则被埋藏得越来越深。

  次嘎是一位朴实的门巴族老乡,他的回答也证实了我们的猜测。通过观察这些土壤层次,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了墨脱稻田土壤的前世今生。

  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观察到耕作层和犁底层,这也就否定了它的正宗水稻土身份。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我们最终将其鉴定为水耕暗色潮湿雏形土,仍然具有水耕现象。

  虽然没有找到期待的典型水稻土,但我们感恩脚下的这片土壤。人为土也罢,雏形土也罢,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和智慧的结晶。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gu66666 

    《中国科学报》 (2020-11-05 第8版 博客)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11/358612.shtm?id=358612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苏ICP备05004321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4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  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邮政编码:210008
联系电话:025-83367159 电子邮箱:office@njbas.ac.cn

南京分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