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科技日报】她用光做“药” 与炎症斗智斗勇

  如果只有关键技术,不了解市场需求,就形不成工程样机、产品,不能进入临床,不能缓解患者病痛,我们的成果就只能“躺”在实验室。我希望,我们自主研发的医疗器械能在应用中不断迭代,尽快服务于患者。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光与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 

  长发及肩、笑容甜美、话语轻柔,很难想像,这样一位温柔的女性,在接受记者采访前,就研发成果价值及其市场前景,和融资方唇枪舌剑。

  “国产医疗器械未必要自降身价,靠价格优势占领市场,我们的技术实力,是不输国外产品的。”说这话的崔锦江,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医工所)光与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前不久,她荣获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

  如今的崔锦江,一边要找到医生的兴奋点,带领科研团队与医生进行头脑风暴,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器械、缓解患者的病痛;另一边要寻找市场机遇,考虑如何让符合中国国情的国产医疗器械,走进医院和千家万户。

  “如果只有关键技术,不与医生交流,不了解市场需求,就形不成工程样机、产品,不能进入临床,不能缓解患者病痛,我们的成果就只能‘躺’在实验室。我希望,我们自主研发的医疗器械能在应用中不断迭代,尽快服务于患者。”崔锦江说。

  电影《蒋筑英》点亮少年光学梦 

  少年时的崔锦江,曾梦想成为一名医生或教师。不过,电影《蒋筑英》和哥哥研究的光学器件,改变了崔锦江最初的志向。

  “我至今记得,电影中我国著名光学专家蒋筑英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前身)光机调试台工作的场景。”她回忆道。

  崔锦江的光学启蒙,既有光学先驱的感召,也有同辈的影响。

  几年后,表哥考取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当时正在读高中的崔锦江,对表哥研究的光学器件产生了好奇。在表哥就读的学院,她参观了蒋筑英曾经上课的教室,“觉得那里笼罩着一种神圣感”。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光学人才的高校。高考后填报志愿,崔锦江也选择了这里,就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四做毕业设计时,她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立军的课题组,参与微腔半导体激光器设计。

  “神秘、富有挑战、有意义。”崔锦江用这3个词概括那段岁月对她的馈赠。随后,她进入该所完成硕、博阶段的学业,期间主要研究新型半导体激光器。

  临近博士毕业时,崔锦江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去企业还是做科研?

  2009年,苏州医工所开始筹建,崔锦江动心了。“我国将激光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比国外晚了二三十年。我国现有高端医疗器械80%来自国外,我们应该有自己国产的医疗器械。我是搞激光研究的,如果能用光助力人类健康,岂不是很有意义?”她回忆道。

  崔锦江将第一份求职简历投给了苏州医工所,并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书。几天后,她背起行囊,一个人来到苏州医工所。

  至亲患癌去世深切感知病痛 

  作为苏州医工所的第一批创业者,崔锦江的科研之路走得并不平顺。

  “刚开始我们申请立项时,都希望技术创新性越强越好,但最后发现成果不接地气,企业很难将其转化成产品,仪器也就难以在临床普及应用。随后,我们转变思路,面向临床,希望能帮医生解决问题、缓解患者病痛。”她回忆道。

  “作为一种电磁波,光可以影响人体细胞膜内外的离子磁场分布。适当、深层的光照,能帮助细胞增强对抗炎症的能力,提高局部免疫力、促进药物的吸收、代谢,促进人体组织修复。”崔锦江说,目前,红蓝光、红外线已被广泛应用在临床的人体浅表治疗上;但在治疗一些器官疾病时,需要深度穿透体表抵达病灶的深部光疗设备,而当时这类设备大多来自国外,且价格昂贵。

  找到了这一痛点,2014年起,崔锦江带队研发深层光谱治疗仪,希望能让中国患者用上物美价廉的先进设备,但他们在起步阶段就遇到了困难。

  “深层光自带较高的能量,如果不能将其能量调低,这样的光照很容易灼伤皮肤。我们拼接了各种激光、LED光,也组合各种滤光片、整形光束,但都不能让能量符合预期,这让我们很苦恼。”崔锦江说。

  就在项目几乎停滞不前时,崔锦江灵光乍现。“光如果和器官发生作用,首先要经过皮肤,而包括皮肤组织在内的人体组织,含水量基本在70%以上。我在想,如果在治疗仪器中增加一些液体装置,光是不是就能实现安全的深层穿透?”经过验证,崔锦江发现这一想法可行。

  后来,团队在治疗仪中安装了液体装置,用液体吸收光的热量,再用化学成分模拟人体皮肤组织,又综合环境因素,最终用自有技术方案实现了国际领先的深层治疗光谱技术,并荣获2018年第十届国际发明展金奖。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科研突破没有让崔锦江兴奋多久,生活便给她一记痛击。

  2016年1月,她的至亲被查出患上肾癌,并已到晚期。那段时间,崔锦江要经常陪家人去医院抽取胸腔积液,但遗憾的是,7个月后,家人还是不幸病故。至亲离去,让她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患者的痛苦。此后,她特别关注如何缓解癌症患者的病痛。

  崔锦江至今仍记得,一位40多岁的男性患者,被胸腹腔积液引发的疼痛折磨得痛苦不堪,现有治疗方案已无法缓解他的病痛。医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推荐他使用崔锦江团队研发的深层光谱治疗仪器。

  在几十分钟的治疗时间里,崔锦江站在医院的走廊中,内心焦灼又充满期待。当该患者最终给出正面的评价时,她激动得差点落泪。“那一刻我特别欣慰,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她回忆道。

  截至目前,崔锦江已带领团队承担十余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开发出的十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医疗产品,先后获得17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鼓与呼 

  多年来,一直游走于患者、医生之间的崔锦江深知,要想让医疗器械带有温度的走进医院、走向患者,必须与医生做朋友。“医生的临床经验丰富,只有了解医生的需求,才能设计出他们愿意用、喜欢用的医疗设备。”她说。

  这两年,崔锦江经常奔波于各大医院之间,寻找科研灵感,但最初没少碰壁。“客观地说,由于国产医疗器械与国外产品存在差距,很多医生更喜欢用进口医疗器械,所以我们一开始向医院推广的时候,医生使用的意愿并不强烈。”她说。

  但崔锦江没有气馁,她一边完善技术,一边与医生频繁交流。几年前,她结识了上海某三甲医院的一位皮肤科主任胡宜(化名)。凭借多年的临床实践,胡宜相信,皮肤镜的小型化、集成化将是未来趋势。

  而这一判断与崔锦江当时的想法不谋而合,她立即联合胡宜,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提交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建议书,与胡宜合作研发移动式光学皮肤镜,该项目最终获批。

  随后一年,崔锦江团队开始设计LED光源的发散角、色温、光源分布,并寻找光源公司定制设备。2018年,崔锦江团队研制出国内首台医用级便携式光学皮肤镜,并通过了新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成像质量赶超进口产品,且成本只有国外产品的一半。

  “我们不仅要在实验室做科研,还要将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为产品,这就需要动员更多的医生参与进来,从行业需求出发,搞联合攻关。”崔锦江说,她所在单位有灵活的医工结合激励机制,以提高医生的参与度。“例如,如果医生有原创的科研构想,将来转化为产品后,医生可以有一定比例的转化收益,最高可达60%。”

  在科研中不断推陈出新的崔锦江,也在参政议政中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鼓与呼。由她执笔调研的课题《关于推进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曾被确定为九三学社苏州市委集体提案,其这为2019年苏州市出台的《加快推进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供了决策参考。

  如今的崔锦江身份多元,但她最看重的,还是科技工作者这个角色。“我希望能研发出更多能被医生认可、进入临床使用、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国产医疗器械。未来,当大家提起国产医疗器械,不再只是联想到低端耗材,国产的医疗器械也可以比肩国际先进产品。”她说。

    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4/12/content_465702.htm?div=-1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苏ICP备05004321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4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  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邮政编码:210008
联系电话:025-83367159 电子邮箱:office@njbas.ac.cn

南京分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