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第一届亚洲古生物学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召开。会上,中国古生物学会向八位年逾八旬的古生物学院士授予了终身成就荣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志炎院士、陈旭院士获此殊荣。
正如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在书面致辞中指出,古生物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小学科”,但是它在探秘地球漫长演变历史和追索生命起源演化方面,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大学科”。在老一辈中国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努力下,中国古生物学会已成为目前中国自然科学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成就显著的学术共同体之一,在世界古生物学界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表彰和感谢老一辈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对中国地质学与古生物学的贡献,值此九十周年华诞之际,中国古生物学会向张弥曼、汪品先、殷鸿福、周志炎、吴新智、郑守仪、陈旭、邱占祥等八位年逾八十周岁的古生物学院士授予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
周志炎院士是著名的古植物学和地层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植物学会古植物组名誉会员,中国古生物学会荣誉理事。曾任国际古植物协会副主席,国际植物分类委员会植物化石组委员。他参加了《中国各纪地层》与《中国各门类化石》综合性论著的编写,主持东北、中南等地中生代含煤地层及古生物群的综合研究。首次系统研究中国南方早侏罗世早期植物群,阐明满江红大孢子壁超微结构的方向性及其潜在分类意义,研究最古老的银杏和罗汉松科植物,系统总结中国掌鳞杉科化石参与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晚白垩世及早第三纪真蕨类和松柏类研究。中生代银杏目化石的系统研究被誉为在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代表作有《中国中生代陆相地层》、《中国古生代植物化石》《中生代银杏目植物的系统发育和进化趋向》、《化石和现代银杏科植物大孢子膜比较超微结构》等。2009年开始组织编撰《中国古植物志》,2017年与合作作者共同完成《中国银杏植物》分册。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印度萨尼基金会百年纪念奖等多项荣誉。
陈旭院士是著名的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古生物学会荣誉理事。曾任国际笔石工作组主席,国际奥陶系分会选举委员会主席。他参与《中国的笔石》的编著,建立、完善中国奥陶纪至早泥盆世笔石带的划分和对比研究。1997年,以他为主的国际工作组在浙江常山黄泥塘建立达瑞威尔阶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是第一个在中国确定的“金钉子剖面”。近年来,运用创新的方法研究奥陶志留之交笔石大灭绝及幸存的过程和机制,在国内外形成较为广泛的影响。与美国两位教授合作,编制了寒武纪至中新世共26幅全球气候纬向分带重建图,系统阐述显生宙气候带的演变。领导的《中国海相地层研究》项目为中国含油气地层开发做出了贡献。至今在国内外共发表论著230余篇册,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美国古生物杂志2005年度最佳论文奖等国内外奖项。